讓燃料電池測試更智能
又一重磅光伏制氫項目落地了。
2 月 4 日,內蒙古阿拉善能源 60 萬千瓦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正式簽約,總投資 40.77 億元。將建設 40 萬千瓦風力、20 萬千瓦光伏及配套綠電制氫設施,年發電量 14.8 億度,年供氫能力為 2.08 萬噸。
而中石化之前投產的全球最大綠氫項目——新疆庫車光伏制氫項目最快可在年底前產氫,制氫規模可達2萬噸每年,成本大概是大概是每公斤氫氣18元。
很多人都不解,為什么要用太陽能發電,再用電制氫,制氫之后產生的氫氣,再到氫燃料汽車上用來發電驅動車輛,這里面能量都轉化了多少道了?為什么不直接用太陽能發電,用電驅動車輛呢?
如果你問出這個問題,我猜你肯定不理解,為什么水庫要在用電低谷期,用電把下游的水抽到上游去,白天再去發電。這不也是脫褲子放屁嗎?最大的原因就是,電能不好儲存,而把下游的水抽到上游去,就相當于抽水蓄能,把電能用這樣的方式儲存起來。
而光伏發電也是同理,電能是很難存儲的,建立儲能站需要用到大量的電池,成本巨大,電網在低谷期用不完的電量,只能白白浪費,因此,把電能轉化為氫氣可以將能量儲存下來的,比如說新疆庫車光伏制氫項目,20%的電量并網,80%的電量用來制氫。
很多人說氫氣也不好儲存啊,氫氣液化需要低溫加壓,的確是這樣,但是相比建立儲能站巨大的成本投入,氫氣的儲存相對來說成本還是要低一點。
除了儲能的考慮之外,第二個原因就是,光伏發出的電能不穩定,具有隨機性、波動性、階段性供電等問題,也就是俗稱的“看天收”,天氣好,日照強,發出的電能就多一點,一朵烏云都可能影響光伏發電項目的功率,因此,這么大功率的光伏發電直接并網,會加重電網調節負擔、嚴重的會造成電網失穩。因此,只并網20%,剩下80%用來制氫,可以降低電網的調節負擔。
電解水制氫,具有綠色環保、生產靈活、純度高(通常在99.7%以上)以及副產高價值氧氣等特點。
之前直接用電網的電制氫,成本太高,電解水制氫的單位能耗約在4-5千瓦時/立方氫,電價占到總成本的70%以上,制氫成本大約為30-40元/公斤。但是使用光伏制氫,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,中石化的項目制氫成本在18元每千克,未來還有希望進一步降低,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表示,如果可再生電力價格降到2毛錢一度電,直流電耗達到4.3kwh/Nm3,就可做到一塊錢一方氫,屆時,氫氣的價格將會降低到11元每千克左右。
2022 年 3 月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聯合研究制定的《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(2021 — 2035 年)》對外發布,從國家層面確定了氫能的戰略地位,在能源結構力求轉型的當下,我們無疑是站在了一個充滿變革的十字路口。氫能的發展雖然不會一蹴而就,甚至會困難重重,但是隨著政策端持續加碼,以及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不斷地技術突破、降本提效,氫能賽道必將迸發出無限的可能。
2025-04-28?
2025-04-23?
2025-04-22?
2025-04-18?
2025-04-14?
2025-04-08?
2025-04-02?
2025-03-28?
2025-03-26?
2025-03-21?